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资料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多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在非细菌性肺炎中最为常见。引起肺炎的病毒主要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鼻病毒等。常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染,传播速度快。多发于冬春季节,一般为散发,偶可爆发流行。除流感病毒肺炎外,患者多为儿童。

病理变化

病毒性肺炎的基本病变为急性间质性肺炎,但病变形态常多样化,常由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所致。肉眼观,病变可不明显,肺组织因充血水肿而体积轻度增大。镜下,炎症由支气管、细支气管开始,沿肺的间质向纵深发展,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和小叶间隔等肺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致使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腔内无渗出物或仅见少量浆液。严重的病例病变可波及肺泡腔,肺泡腔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浆液、纤维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支气管、肺泡壁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渗出明显者,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浓缩在肺泡腔面形成一层均匀红染的膜状物,即透明膜。在麻疹肺炎时,增生的支气管粘膜上皮和肺泡上皮细胞常形成多核巨细胞(巨细胞肺炎)。病毒性肺炎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找到病毒包涵体。病毒包涵体常呈圆形、椭圆形,红细胞大小,嗜酸性红染,周围有一清晰的透明晕。病毒包涵体可见于上皮细胞核内(如腺病毒)、胞浆内(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胞核、胞浆内均有(如麻疹病毒)。病毒性肺炎若合并细菌感染,常伴化脓性病变,从而掩盖病毒性肺炎的特征。

间质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临床病理联系

由于病毒血症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症状,由于炎症刺激支气管壁患者出现剧烈咳嗽、无痰。由于间质炎性渗出,患者出现明显缺氧、呼吸困难和发绀等症状。X线检查肺部可见斑点状、片状或均匀的阴影。无并发症的病毒性肺炎预后较好。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是一新病种,国内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初步查明是由变异的冠状病毒所引起,临床表现比一般病毒性肺炎严重,常以高热及呼吸道症状而就诊。传染性强,死亡率较高。病理改变为严重的间质性肺炎,伴肺泡腔内大量渗出及透明膜形成等。

大叶性肺炎 | 小叶性肺炎 | 军团菌肺炎 | 病毒性肺炎 | 支原体肺炎 | 卡氏肺孢菌性肺炎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