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又称非特异性肠炎或特发性(idiopathic)肠炎。病因不明,多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病变无特异性,主要有Cor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炎症。发病年龄以20~30岁最多见,男多于女。病变主要累及结肠,以直肠最多。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和脓血便等,轻重不一,反复发作。可伴发结节性红斑、游走性关节炎、硬化性胆管炎等肠外免疫性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易感性:患者有家族聚集趋向;单卵挛生共同发病率增高;HLA-DR2、某些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占优;IgG1合成增多等。②自身免疫:可检测到抗结肠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抗嗜中性粒细胞胞质的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的持续异常活化等。而粘膜组织的损伤源于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和活性氧代谢产物等的作用所致。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余结肠亦可累及,偶见累及回肠末端。病变主要位于粘膜层,较少累及肌层。病灶呈均匀和连续分布。病变初期,粘膜水肿、充血伴点状出血,进而形成椭圆形表浅溃疡,融合后形成广泛而不规则的大片溃疡。残余粘膜组织增生呈息肉状,称假息肉。
镜下,隐窝上皮变性、坏死,嗜中性粒细胞侵及腺腔内形成隐窝脓肿(crypt abscess),固有膜中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随病变进展,粘膜出现广泛糜烂和溃疡,溃疡周围血管增生、出血及血栓形成,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残存腺体杯状细胞减少。病程较长则损伤和修复交替进行,粘膜多萎缩,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及瘢痕形成。溃疡周围上皮息肉状增生伴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
溃疡如穿透肠壁可引起腹膜炎、肠周脓肿及肠瘘等并发症,但较Crohn病少见。假息肉可发生癌变,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者,癌变危险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