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循环淤血
由于肺脏和心脏的解剖及血液动力学的联系,心脏功能异常可在呼吸功能的变化上最先得到反应,特别是左心衰竭的患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淤血,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1.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 dyspnea )是指患者主观感到呼吸费力或“喘不过气”的感觉。根据呼吸困难的进展程度,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分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 )和端坐呼吸( orthopnea )。
(1)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之一,其特征是患者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
其发生机制为:①体力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多,肺淤血加重,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加,患者感到呼吸费力;②体力活动时,心率加快,心室舒张期变短,左心室充盈受限,加重肺淤血,同时,冠脉血流不足,心肌缺血、缺氧;③体力活动时,机体对氧的需求量增加,但衰竭的左心不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心输出量,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出现呼吸困难。
(2)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特征性表现,患者入睡后因呼吸困难而突然惊醒、坐起、咳嗽、喘气,症状随坐起后逐渐缓解。
其发生机制:①平卧位入睡后下半身静脉血回流增多,且下肢水肿液吸收入血液循环,使肺淤血、水肿加重;②平卧位时,膈肌上移,胸腔容积变小,肺活量下降,发生呼吸困难;③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增大,发生呼吸困难;④入睡后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只有当肺淤血较为严重,氧分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方足以刺激呼吸中枢,使通气增强,病人也随之被憋醒,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患者在咳嗽、气促的同时若伴有哮鸣音,则为心性哮喘( cardic asthma )。
(3) 端坐呼吸: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这是心衰更为严重的表现,出现端坐呼吸提示心力衰竭已有明显肺淤血。其机制为:①端坐时,血液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转移至下半身,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②端坐时,膈肌位置相对下移,胸腔容积相对增大,肺活量增加,减轻呼吸困难,特别是伴有腹水和肝脾肿大患者,端坐位使被挤压的胸腔得以放松,减轻呼吸困难;③端坐呼吸减轻下半身水肿液吸收入血,减轻肺淤血。
2.肺水肿
肺水肿( pulmonary edema )是指过多的液体在肺组织间隙和肺泡内积聚的现象。肺组织具有抗水肿的能力,如果有肺水肿的发生意味着左心衰竭比较严重。患者表现为端坐呼吸、发绀、气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听诊双肺闻及中、小水泡音。
其发生机制为:①肺毛细血管压升高:当左心衰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肺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回流能力时导致肺水肿的发生。此外,患者由于输液过多、过快,肺血容量急剧增加,也会加重肺水肿的发生;②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由于肺循环淤血、缺氧使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导致肺水肿的发生。与此同时,水肿液稀释、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加重肺水肿的发生。
二、体循环淤血
体循环淤血见于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主要表现为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脾肿大及肝功能障碍、水肿及胸腹水的形成等。
三、心输出量减少
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由于机体本身存在各种防止心输出量减少的代偿反应,故在心力衰竭早期,通过代偿反应,心输出量能够满足机体正常需要,但心脏储备功能已开始下降。如果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得不到及时纠正,或代偿反应受限,此时心脏的功能储备将大量被消耗,心输出量明显下降,机体各组织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出现缺血、缺氧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将发生心源性休克。
三、动脉血压下降
在慢性心力衰竭时,机体可通过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同时由于心脏本身及心脏以外代偿反应等活动,一般动脉血压维持正常,这有利于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心、脑)的血液供应,维持机体正常活动。但急性或严重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动脉血压随之下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威胁生命。
四、尿量减少
心力衰竭的病人,往往伴有少尿的发生,其机制为:①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减少, GRF 降低,尿量减少; ② 由于 CO 减少,通过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②由于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肾血流重分布及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增强,尿量排出减少。故尿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功能状态,随着心功能的改善,尿量可逐渐恢复。
五、脑功能改变
轻度心力衰竭,由于脑血流重分布及脑循环自身调节,保证了脑血液的供应,没有明显脑功能障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十分敏感,如心力衰竭持续存在或代偿失调,使脑血流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出现头痛、失眠,烦躁、神志淡漠甚至昏迷。缺氧还可以引起脑水肿,使脑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较为复杂,神经细胞膜电位的降低、神经介质合成减少、 ATP 生成不足、酸中毒、细胞内游离钙增多、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脑细胞水肿等,均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神经细胞结构的破坏。
六、 疲乏无力和皮肤苍白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肌肉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能量代谢障碍,不能为肌肉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患者感到无力。由于心输出量不足,加上交感神经兴奋、血流重分布及皮肤血管收缩,因而皮肤的血液灌流减少,患者皮肤苍白,皮温下降,严重者可有紫绀。
综上所述,由于各型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动力学的不同,除上述特征外,还可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