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 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失液或烧伤使血容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休克。
3. 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立克次体、病毒和霉菌感染,均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常伴有败血症,又称败血症休克。
4. 心源性休克:指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或严重心律紊乱而导致的休克。
5. 心肌抑制因子:指休克时胰腺严重缺血,外分泌腺细胞溶酶体膜破裂,释出的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生成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抑制心肌收缩性、抑制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和收缩腹腔内脏小血管的作用。
6. 自身输血:休克早期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回心血量。
7. 自身输液:休克早期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使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
8. 暖休克:即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征为心排出量增高和总外周阻力降低。由于皮肤血管扩张,使皮肤温度升高。见于部分感染性休克。
9.冷休克:即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征为心排出量降低和总外周阻力增高。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温度降低。常见于失血、创伤、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和大部分感染引起的休克。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旧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肺,指严重休克患者晚期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尸检可见肺充血、肺水肿、肺不张、微血栓形成、肺出血、肺泡透明膜形成及肺重量增加等病理改变,临床出现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等。
11.休克肾:休克时并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出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早期为功能性ARF。休克持续时间较长,严重的肾缺血或肾毒素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使转变为器质性ARF,并成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在各种急性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时,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13.血液重新分布: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α受体密度不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亦各异。腹腔内脏及皮肤血管因α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强而收缩明显;心、脑血管则因α受体密度低而无明显改变,而使心、脑血流增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