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外科学

理论要点之外科学:颅脑损伤

本节为脑外科考试的重中之重,希望大家认真掌握。脑外科每年都在这部分出A3型题,也就是说,至少有3分送给我们。

1.头皮损伤

处理原则

2.颅骨损伤

  • (1)颅骨线状骨折诊断
  • (2)凹陷骨折手术指征
  • (3)颅底骨折临床表现及处理

3.脑损伤

  • (1)脑震荡诊断及治疗
  • (2)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
  • (3)脑挫裂伤临床表现
  • (4)脑干损伤临床表现

4.颅内血肿

  • (1)硬脑膜外血肿形成机制
  • (2)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表现
  • (3)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
  • (5)颅内血肿的CT、MRI表现
  • (6)颅内血肿手术适应症

5.病人意识状态评估

  • (1)Glasgow昏迷评分法
  • (2)传统评估方法

第一节 头皮损伤

1.头皮血肿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帽状腱膜下血肿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骨膜下血肿

(1)分类及诊断: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所致。依据血肿所在的层次,分为头皮下血肿、骨膜下血肿和帽状腱膜下血肿。头皮下血肿局限,张力高,触痛明显。帽状腱膜下血肿触诊有波动感,波及范围较方,血肿边界跨越颅骨骨缝,血肿范围甚至弥漫到整个颅盖部。骨膜下血肿的头皮肿胀仅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血肿边界不跨越骨缝。

(2)处理原则

①小的头皮(下)血肿无需处理。早期冷敷以减少出血、疼痛,24~48小时后,热敷以促其吸收。一般1~2周可自行吸收。稍大血肿适当加压包扎,4~6周才能吸收。

②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血肿巨大,宜在严格皮肤准备和消毒下,分次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口服抗生素,必要时输血。

③骨膜下血肿:早期冷敷,忌强力加压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线流向颅内,引起硬膜外血肿。

2.头皮裂伤

可由锐器或钝器伤所致。

处理原则:(1)妥善止血,防止休克;(2)尽早清创,防止感染。注射TAT;

头皮血供丰富,清创缝合时限可延长至伤后24小时。探查有无异物、骨折或碎骨片,若有脑脊液或脑组织溢出按开放性脑损伤处理。

3.头皮撕脱伤

可导致失血性休克或疼痛性休克。

处理原则:(1)妥善止血,防治休克;(2)尽早清创;(3)抗感染治疗;(4)三层撕脱者行中厚皮片植皮;(5)五层撕脱者在颅骨外板上多处钻孔,肉芽组织生成后再植皮;(6)对皮瓣创面条件好,不超过6小时,行小血管吻合头皮原位缝合。

2002-3-8.头皮裂伤清创的最佳时限,最迟应在( )

A.8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48小时内

E.72小时内

答案:C

2004-268.头部外伤后,最常扪及头皮下波动的是( )

A.皮下血肿

B.帽状腱膜下血肿

C.骨膜下血肿

D.皮下积液

E.皮下积脓

答案:B

第二节 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和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状和凹陷骨折;按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

一、颅盖骨线状骨折诊断

1.诊断

(1)头部外伤史:局部头皮肿胀、瘀斑、血肿或裂伤等。

(2)颅盖部的现状骨折发生率最高,主要靠颅骨X线摄片确诊。X线头颅正侧位平片可以发现边缘清晰的、线状的骨折线。

2.线状骨折的临床意义

(1)提示伤者受暴力较重,合并脑损伤机率较高。

(2)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沟或静脉窦处可能形成硬膜外血肿。

(3)骨折线位于枕骨可能有后颅窝硬膜外血肿。

(4)骨折线通过气窦可导致颅内积气,要注意预防颅内感染。

二、凹陷骨折手术指征

1.大面积凹陷骨折或静脉窦处(做好处理大出血的准备)的凹陷骨折引起颅内压增高。

2.骨折部位位于重要功能区,因凹陷骨折的压迫产生癫痫或偏瘫症状。

3.骨折部位位于非功能区,但深度超过1cm为相对手术适应证。

4.开放性骨折的碎骨片易致感染,须全部取出;硬脑膜如果破裂应予缝合或修补。

三、颅底骨折临床表现及处理

颅底部的线状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下面简要复习一下颅底的结构。

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凹凸不平,由前向后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1)颅前窝:筛板、筛孔等。

(2)颅中窝:垂体窝、蝶鞍、圆孔、卵圆孔、棘孔、眶上裂、视神经管等。

(3)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耳门、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等。

颅底内面观

前窝中央是筛板 筛孔通鼻嗅丝穿

中窝之中垂体窝 前高后高似蝶鞍

两侧圆孔卵圆孔 棘孔位于最后边

前部通眶眶上裂 圆形短管视觉连

后窝中央是大孔 前外舌下 神经管

岩部后面内耳门 颈静脉孔二沟延

注:圆形短管—视神经管 二沟—横窦沟、乙状窦沟

1.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

 

出 血 脑脊液漏 脑神经损伤(牢记每一对脑神经的名字及受损伤后产生的临床表现)   
颅前窝骨折 熊猫眼征 鼻出血 脑脊液鼻漏 I或Ⅱ   
颅中窝骨折 耳出血 鼻出血 脑脊液鼻漏、耳漏 Ⅱ-Ⅷ或垂体 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
颅后窝骨折 Battle征:迟发性乳突部皮下瘀血斑 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    Ⅸ-Ⅻ   

   脑神经 脑神经损伤时的临床表现
颅前窝骨折 Ⅰ嗅 嗅觉障碍
颅中窝骨折 Ⅱ视 视觉障碍
Ⅲ动眼 眼睑下垂眼外斜视调节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Ⅳ滑 不能向外下斜视
Ⅴ叉 相应部位感觉障碍咀嚼肌瘫痪
Ⅵ外展 眼内斜视
Ⅶ面 颅中窝骨折最易损伤的神经。面瘫(鼻唇沟变浅)、角膜反射消失;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障碍;味觉障碍
Ⅷ听 眩晕 眼球震颤;听觉障碍(听力下降)
颅后窝骨折 Ⅸ舌咽 舌后1/3味觉障碍舌后、咽部感觉障碍咽反射消失
Ⅹ迷 发音困难吞咽障碍发呛;心动过速
Ⅺ副 转头、仰头、抬肩障碍
Ⅻ舌下 舌肌瘫痪

(1)颅前窝骨折

①“熊猫眼征”,双侧眼睑皮下出血,结膜下出血从眼球的后方向前方蔓延。出血是在伤后逐渐出现的。应与眼眶和鼻部的直接外伤相鉴别。

②常累及额骨和筛骨,往往合并 鼻出血和脑脊液鼻漏。

③骨折累及筛板或视神经管可合并 第I或Ⅱ脑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

① 鼻出血或脑脊液鼻漏:骨折累及蝶骨,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

② 脑脊液耳漏及第Ⅶ、Ⅷ脑神经损伤:骨折累及颞骨岩部,脑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若鼓膜未破裂,脑脊液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可误认为脑脊液鼻漏。

③ 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损伤:骨折累及蝶骨和颞骨的内侧部。

④ 海绵窦症状:骨折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造成动静脉瘘的形成而出现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

⑤ 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裂孔处及颈内动脉管处破裂。

(3)颅后窝骨折

①Battle征:骨折累及颞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斑。

②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

③后组脑神经损伤: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附近的骨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损伤。

2.颅底骨折的诊断及定位

颅底骨折的诊断和定位,主要依靠上述临床表现来确定。脑脊液漏可疑时作葡萄糖定量检测来确定。普通X线片可显示颅内积气,但仅30%-50%能显示骨折线;CT检查不但对眼眶及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有帮助,还可了解有无脑损伤。

3.处理原则

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时属开放性损伤。颅底骨折本身无需特别治疗,着重观察有无脑损伤及处理脑脊液漏、脑神经损伤等合并症和预防感染。

(1)头高位卧床休息。

(2)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便秘。

(3)预防颅内感染,全身应用抗生素。

(4)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堵塞及冲洗耳道、鼻腔。

(5)脑脊液漏停止前不作腰穿。

(6)经1个月治疗,脑脊液漏不停止可手术治疗。

(7)合并视神经损伤应争取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2000-3-80.单独作为诊断颅底骨折的依据中,错误的是( )

A.脑脊液漏

B.迟发性乳突部皮下淤血斑

C.CT显示神经管骨折

D.单纯鼻出血

E.“熊猫眼”征

答案:D

2002-4-139.患者,男性,车祸伤及头部,伤后出现左侧鼻唇沟变浅,鼻出血,左耳听力下降,左外耳道流出淡血性液体。诊断首先考虑( )

A.颅前窝骨折

B.颅中窝骨折

C.颅后窝骨折

D.左颞骨骨折

E.脑震荡

答案:B

第三节 脑损伤

一、脑震荡诊断及治疗

1.临床表现及诊断

(1)伤后短暂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2)逆行性遗忘: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3)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无(4)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5)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

(6)CT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

2.治疗

(1)留诊24小时。

(2)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卧床休息1周。

(3)对症治疗。

(4)颅骨X线摄片、头颅CT检查。

(5)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以发现继发性颅内血肿。

(6)告知病情有可能进展、恶化,如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

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

属于惯性力所致的弥漫性脑损伤,由于脑的扭曲变形,脑内产生剪切或牵拉作用,造成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光镜下可见轴突断裂。

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类型脑损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为:

1.伤后意识障碍时间较长,昏迷原因主要是广泛的轴索损害,使皮层与皮层下中枢失去联系,往往没有广泛的脑皮层损伤。

2.意识好转后可因继发脑水肿而再次昏迷。

3.若累及脑干可有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或同向凝视等。

4.CT可见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内囊及三脑室周围有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

三、脑挫裂伤临床表现

脑挫裂伤是指主要发生于大脑皮层的损伤,病理为软膜、血管和脑组织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可继发脑水肿和血肿形成。脑水肿3~7天内发展到高峰,可发生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受伤当时出现,多持续半小时以上。

(2)一般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等。

(3)局灶症状与体征:伤后立即出现与脑挫裂伤部位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

(4)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5)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表现。

(6)CT显示病灶为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的点、片状高密度影及周围脑水肿。

2.治疗原则

(1)卧床,床头抬高30°。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3)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4)限制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脱水。

(6)止血。

(7)激素。

(8)脑组织活化剂。

(9)抗生素。

(10)对症、支持治疗。

3.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

(2)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脑室明显受压。

(3)在脱水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

四、脑干损伤临床表现

不同于因脑疝所致的继发性脑干损伤,其症状与体征在受伤当时即已出现,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常合并严重的脑挫裂伤。

临床表现:脑干内有重要的脑神经核,网状结构,呼吸与心血管运动中枢及传导束,所以,即便是轻微的脑干损伤也可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昏迷,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其原因与脑干网状结构受损、上行激动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2.瞳孔变化:瞳孔不等大,极度缩小或大小多变,对光反射异常。

3.眼球:双眼球固定,分离或位置异常。

4.去大脑强直: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受损所致表现为四肢强直,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持续性强直,愈后差。

5.生命体征紊乱:呼吸深快、浅慢、不规则、叹息样。

6.锥体束损害: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中枢性瘫痪。

由各种外部力量使头皮、颅骨、硬脑膜损伤破裂,使颅腔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使脑脊液外漏,脑组织溢出,称为开放性颅脑损伤。

特点表现在:

1.有创口,可致失血性休克;

2.易致颅内感染,需清创;

3.修复硬脑膜。

颅脑外伤后引起出血,聚积在颅腔内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继发性脑损伤。其危害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

1.按时间分类

(1)急性血肿: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

(2)亚急性血肿:伤后3天~3周出现症状。

(3)慢性血肿: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

2.按血肿部位分类

(1)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

(2)硬膜下血肿:血肿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3)脑内血肿:血肿位于脑实质内。

(4)脑室内血肿:出血位于脑室系统内。

(5)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伤后首次检查CT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第四节 颅内血肿

一、硬脑膜外血肿形成机制

1.形成机制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又可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由于 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膜外血肿多位于颅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功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20ml,幕下10ml即有可能形成脑疝,绝大多数属急性型,需手术治疗。

出血来源包括:(1)脑膜中动脉损伤,最常见,损伤常位于颞区,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出现症状;(2)矢状窦损伤;(3)板障静脉出血;(4)脑膜前动脉损伤;(5)横窦损伤

2.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与诊断:

几乎每年的A3型题都是硬脑膜外血肿,好好学习记忆每一个细节,花1小时时间,稳拿3分!

(1)外伤史:局部有伤痕、颅骨X线片有骨折,尤其是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者。

(2)意识障碍: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疝造成意识障碍,多发生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由于受原发伤的影响,意识障碍分三种形式。典型表现为中间清醒期,这也是最常考的内容。中间清醒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血肿形成的速度。

①昏迷-清醒-昏迷:原发损伤轻,昏迷时间短,继发损伤缓。原发昏迷清醒后,经过一段中间清醒期后,进入继发昏迷。

②持续昏迷:原发损伤重,原发昏迷尚未清醒即进入继发昏迷。

③清醒-昏迷:原发损伤甚轻,无昏迷,直接进入继发昏迷。

大多数患者在进入继发昏迷前,已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遗尿等表现,足以提示已进入脑疝前期。

(3)瞳孔改变:脑疝早期动眼神经受刺激,患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患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睑下垂,随后对侧瞳孔散大。

(4)锥体束征:对侧肢体进行性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去大脑强直为晚期表现。

(5)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升高、呼吸慢不平稳、脉搏减缓、体温升高。

(6)CT表现:在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呈梭形或弓形增高密度影。明年的考试题很可能出一个典型的CT改变,病史并不是十分清楚,让你判断。

(141—142题共用题干)

男,25岁,头外伤昏迷5分钟后清醒,送医院途中再度陷入昏迷,伴呕吐。体检: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左侧肢体肌力IV级,巴彬斯基征阳性

2000-3-141.最可能的诊断是( )

A.脑震荡

B.脑挫裂伤

C.硬膜外血肿

D.硬膜下血肿

E.脑内血肿

答案:C

2000-3-142.若行CT检查,典型表现是( )

A.颅内无异常

B.颅内散在点片状高密度影

C.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双凸镜形高密度影

D.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

E.脑内圆形高密度

答案:C

(158-160题共用题干)

男,30岁,头部外伤6小时,伤后有一过性意识障碍,3小时后再次出现昏迷。检查左颞部头皮血肿,左瞳孔散大。CT扫描显示左侧颞叶硬膜外血肿。

2001-3-158.颅内出血的来源是( )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脑膜中动脉

D.颞浅动脉

E.枕动脉

答案:C

2001-3-159.颞叶硬膜外血肿易引起( )

A.原发性脑水肿

B.继发性脑水肿

C.原发性脑干损伤

D.小脑幕切迹疝

E.枕骨大孔疝

答案:D

2001-3-160.首选治疗方案( )

A.应用止血药

B.应用脱水药

C.钻孔引流术

D.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E.甘露醇脱水准备开颅

答案:E

(75—77题共用题干)

女性,30岁,4小时前跌伤后昏迷5分钟,清醒后步行回家。1小时前因剧烈头痛,呕吐3次送来急诊。查体:昏迷,P64次/分,BPl80/90mmHg,R18次份,左瞳3mm,右瞳2mm,右上、下肢肌力III级。

2002-4-75.诊断应考虑( )

A.脑震荡

B.脑挫伤

C.急性硬膜外血肿

D.急性硬膜下血肿

E.急性脑内血肿

答案:C

2002-4-76.应立即采取的检查方法是( )

A.脑电图

B.脑血管造影

C.头部CT

D.眼底检查

E.心电图

答案:C

2002-4-77.应立即采取的急救措施是( )

A.应用促苏醒剂

B.应用降血压药

C.亚低温治疗

D.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E.静滴甘露醇,同时作开颅准备

答案:E

男性,8岁,枕部着地,昏迷5分钟后清醒,并自己回到家中,其后出现头痛并呈逐渐加重伴呕吐,1小时后不省人事,急送医院。查体:130/90mmHg,65次/分,15次/分,浅昏迷,右枕部头皮挫伤,左侧瞳孔4mm,对光反应消失;右侧瞳孔2.5mm,对光反应存在

2004-485.最可能的诊断是( )

A.脑梗塞

B.蛛网膜下腔出血

C.颅内血肿

D.脑挫伤

E.颅脑肿瘤

答案:C

2004-486.最好的诊断措施是( )

A.头颅超声检查

B.脑电图

C.头颅MRI

D.头颅CT

E.头颅X线片

答案:D

2004-487.引起病人浅昏迷、左侧瞳孔散大最可能原因是( )

A.枕骨大孔疝

B.动眼神经麻痹

C.小脑幕切迹疝

D.颈髓损伤

E.右侧视神经损害

答案:C

2003-4-52.病人男性,21岁,车祸头部外伤,昏迷30分钟后清醒,查体神志清楚,右颞头皮血肿,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入院观察,5小时后又转入昏迷,伴右侧瞳孔逐渐散大,左侧肢体瘫痪。临床诊断首先考虑是 ( )

A.脑挫伤

B.脑内血肿

C.脑水肿

D.急性硬脑膜下积液

E.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答案:E

二、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聚积在硬脑膜下腔。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临床中根据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三种。

1.急性硬膜下血肿

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額极、颞极及其底面。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不伴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特点表现在:

(1)意识障碍:多数原发昏迷与继发昏迷相重叠,呈现昏迷程度逐渐加重。

(2)颅内压增高症状中,呕吐和躁动多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

(3)局灶症状多见,源自脑挫裂伤和血肿压迫。

(4)临床症状重,进展快,一侧瞳孔散大后不久,对侧瞳孔亦散大,病理性呼吸濒死状态。

(5)CT:在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呈现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

2.慢性硬膜下血肿

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的硬膜下血肿。好发于中老年人,仅有轻微头部外伤或没有外伤史。出血来源为脑表面小静脉,出血量较少,凝固分解、液化,逐渐形成包膜。囊内渗透压增高从周围不断吸收脑脊液使容积递增或包膜血管再出血,引起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在以下方面:

(1)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2)脑受压的局灶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等。

(4)CT检查: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少数可呈等密度、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像。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三、脑内血肿的CT表现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的鉴别

特 点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及脑内血肿

原发脑损伤

无或轻

较 重

意识改变

多有中间清醒期

多为进行性意识障碍

脑受压症状

多在伤后24小时之内

多在24-48小时内(特急例外)

病变定位

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近

多在对冲部位

脑血管造影

凸透镜样无血管区

月牙形无血管区

颅内血肿CT检查共同表现:(1)急性血肿表现为颅内高密度占位;(2)亚急性血肿、慢性血肿表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占位。(3)局部脑沟、脑回受压。(4)脑室、脑池、中线结构变形移位。

占位在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呈梭形或弓形,内板下凸透镜样高密度影

硬膜下及脑内不规则高密度影:硬膜下血肿占位在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呈新月形或半月形、脑内血肿占位在脑实质内

颅内血肿MRI表现:考试大纲虽然有要求,但考试从来没有出过,甚至在相关的练习题上也没有见出过,建议大家不看。

(1)超急性期:<24小时,T1等信号,T2等信号。

(2)急性期:13天,T1等信号,T2低信号。

(3)亚急性早期:4~7天,T1周边高信号,T2稍低信号。

(4)亚急性晚期:8~14天,TI高信号,T2高信号。

(5)慢性早期:2~3周,T1中心高信号周边等信号,T2中心高信号周边等信号。

(6)慢性晚期:>3周,T1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有等信号包绕。

3.颅内血肿手术适应证

(1)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或已有脑疝表现。

(2)颅内压监测压力在2.65kPa(270mmH20)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3)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4)血肿较大(幕上>40ml,幕下>10ml)。

(5)脑室、脑池明显受压,中线结构明显移位(>1cm)。

(6)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

第五节 病人意识状态评估

一、Glasgow昏迷评分

详见下表:   

睁眼反应

言语反应

运动反应

正常睁眼 4

回答正确 5

遵命动作 6

呼唤睁眼 3

回答错误 4

定位动作 5

刺激睁眼 2

含混不清 3

肢体回缩 4

无反应 1

惟有声叹 2

肢体屈曲 3

  

无反应 1

肢体过伸 2

  

  

无反应 1

二、传统评估方法

传统的评估方法分为意识清楚、意识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个阶段。意识模糊是最轻或最早出现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对外界反应能力降低,语言与合作能力减低,但尚未完全丧失,可有淡漠、迟钝、嗑睡、语言错乱、定向障碍、躁动、谵妄和遗尿等表现;重的意识模糊与浅昏迷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尚保存呼吁书之能应或呼之能睁眼这种最低限度的合作。

浅昏迷指对语言已完全无反应对痛觉尚敏感的意识障碍阶段,痛刺激时能用手作简单的防御动作,或有回避动作,或仅能表现皱眉。

昏迷指痛觉反应已甚迟钝、随意动作已完全丧失的意识障碍阶段,可有鼾声、尿潴留等表现,瞳孔对光反应与角膜反射尚存在。

深昏迷时对痛刺激的反应完全丧失,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应与角膜反射均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紊乱。

三、脑损伤的分级

按格拉斯哥昏迷分级 13~15分者为轻度颅脑损伤;9~12分者为中度颅脑损伤;3~8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按伤情轻重可分为:

1.轻型(Ⅰ级)

主要指单纯脑震荡,有或无颅骨骨折,昏迷在20分钟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

2.中型(Ⅱ级)

主要指轻度脑挫裂伤或颅内小血肿,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昏迷在6小时以内,有轻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轻度的生命体征改变。

3.重型(Ⅲ级)

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