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外科学

理论要点之外科学:骨与关节感染

1.化脓性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3)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4)慢性骨髓炎的诊断

2.结核

(1)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及治疗原则

(2)髋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 化脓性感染

一、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

1.血: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称血源性骨髓炎。

2.伤口:细菌通过伤口直接进入骨骼,如开放性骨折发生了感染、或骨骼手术后出现了感染,称创伤后骨髓炎。

3.邻近软组织: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髓,如脓性指头炎引起指骨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引起胫骨骨髓炎,称为外来性骨髓炎。

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经过血源性播散,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如疖、痈。细菌进入血循环成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发病前往往有外伤史;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该处血流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本病的病理变化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1.临床表现

儿童多见,好发于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其次为肱骨和髂骨。发病前常有外伤史。起病急骤,有寒战,继而出现高热至39℃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呕吐与惊厥,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或感染性休克。早期患区剧痛,肢体半屈曲状,周围肌肉痉挛,因疼痛抗拒作主动与被动活动,局部皮温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数天后可出现局部水肿,压痛更加明显,说明已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疼痛反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却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以维持3~4周,脓肿穿破后疼痛即刻缓解,体温逐渐下降,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2.临床检查

(1)血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

(2)血培养可获取致病菌。

(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可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4)X线检查:起病后14天内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X线表现的时间可以延迟至一个月左右。

(5)CT检查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

(6)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病灶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增多,使99m锝早期浓聚于干骺端的病变部位,一般于发病后48小时即可有阳性结果。

1.早期诊断

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有下列表现均应考虑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疼痛而不愿活动肢体。

(3)病变区有明显的压缩痛。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5)局部分层穿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即在压痛明显处进行穿刺,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大量脓细胞或菌,即可明确诊断。

(6)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由于急性骨髓炎起病后14天内X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因此早期X线检查对诊断无大帮助。通常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两周后必须复查X线。CT检查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核素骨显像一般与发病后48小时内即可有阳性结果,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只能定位,因此只有间接助诊价值。

2.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尽早开始足量抗生素治疗,在发病后5天内使用抗生素往往可以控制炎症。而在5天后使用,可影响疗效。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联合应用,即选用一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再选另一种广谱抗生素。急性骨髓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可出现4种结果:

①在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局部症状消失,这是最好的结果。

②在X线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说明脓肿已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上述两种情况均不需要手术治疗,但抗生素应至少连续使用3周。

③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说明抗生素不能消灭脓肿,需要手术引流。

④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致病菌对所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有骨脓肿形成或产生迁徙性脓肿等,均需手术切开引流。

(2)手术治疗

①目的: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②时机:手术治疗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症状时进行手术。

③方法: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两种。在干骺端压痛最明显处作纵形切口,切开骨膜,引流脓液。如没有脓液,可在干骺端进行钻孔后开窗引流骨髓内脓液。对于伤口的处理,可作闭式灌洗引流或单纯闭式引流。引流管一般留置3周,或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三次培养阴性,即可拔除引流管;或伤口不作缝合,填充碘仿纱条,5~10天后再作延迟缝合。

3.全身辅助治疗:包括物理或药物降温、补液、补充热量,同时间断补给少量新鲜血液以增加病人抵抗力。

4.局部辅助治疗:对患肢作皮肤牵引或石膏固定,可以起到下列作用:止痛、防止关节痉挛畸形和防治病理性骨折。

(2000-3-70)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乙型链球菌

C.大肠杆菌

D.嗜血属流感杆菌

E.肺炎球菌

答案:A

(2002-4-8).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

A.乙型链球菌

B.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C.大肠杆菌

D.肺炎双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E

A2型题

(2003-4-50)5岁男孩,突发寒战,体温39℃,右膝部疼痛剧烈,不敢活动,局部无明显肿胀。应首先考虑的是( )

A.慢性骨髓炎

B.化脓性关节炎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E.胫骨结节骨软骨病

答案:D

7岁男孩,突发寒战、高热(T 39.8℃),烦躁不安:诉右膝下方剧痛,膝关节呈半屈曲状,拒动。查体:右小腿近端皮温高,压痛,病变区域穿刺抽出混浊液体,送细菌培养,最可能的结果是

A.乙型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大肠杆菌

D.链球菌

E.无细菌生长

答案:B

试题点评:据患者临床表现诊断为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三、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化脓性关节炎为关节内化脓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好发与髋、膝关节。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葡菌。其病理过程可分为:浆液性渗出期;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期;脓性渗出期。

【临床表现】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中毒的表现,患者突有寒战高热,全身症状严重,小儿患者则因高热可引起抽搐。

关节局部有红、肿、热、疼痛及明显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关节液增加,有波动,这在表浅关节如膝关节更为明显,有浮髌试验可为阳性。病人常将膝关节置于半弯曲位,使关节囊松弛,以减轻张力。如长期屈曲,必将发生关节屈曲挛缩,关节稍动即有疼痛,有保护性肌肉痉挛。如早期适当治疗,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逐渐消失,如关节面未被破坏,可恢复关节全部或部分功能。

X线检查时,在早期帮助不大,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的阴影,在早期由于关节液增加而关节囊肿胀,间隙增宽,骨端逐渐有脱钙现象(骨质疏松)。稍晚可有骨质脱钙,因软骨及骨质破坏而有关节间隙狭窄,晚期可发生关节骨性或纤维强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现象,但死骨形成较少。

一般青少年和成人,常因关节软骨破坏形成骨性强直,而儿童多发生骨端的破坏,吸收,引起病理性脱位。

1.诊断

化脓性关节炎根据全身与局部症状和体征,一般不难诊断。X线表现出现较迟,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根据穿刺和关节液检查对早期诊断很有价值,应作白细胞计数、分类、涂片染色找病菌。化脓性关节炎通常需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痛风等作鉴别诊断。

2.治疗

(1)早期足量全身使用抗生素:原则同急性骨髓炎。

(2)关节腔内注射抗生素:每天作一次关节穿刺,抽出关节液后,注入抗生素。如果抽出液逐渐变清,而局部症状和体征缓解,说明治疗有效,可继续使用,直至关节积液消失,体温正常。如果抽出液变得更为混浊,甚至成为脓性,应采用灌洗疗法或切开引流。

(3)关节腔灌洗:适用于表浅的大关节。如膝关节,先在膝关节两侧穿刺,经穿刺套管放入两根管子,一根为灌注管,另一根为引流管。

(4)关节切开引流:适用较深的大关节,穿刺插管难以成功的部位,如髋关节,应该及时切开引流术。

(5)功能锻炼:为防止关节内粘连,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可作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一般在3周后即鼓励病人作主动运动,如缺乏持续被动活动装置,可将患肢用皮牵引或石膏固定,以防止或纠正关节挛缩。

(6)择期手术矫形:晚期病例例如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或陈旧性病理性脱位者,可行手术矫形。

(2004-391).8岁男孩,左膝肿痛,急骤加剧,活动剧痛,伴有高热。检查左膝关节明显红、肿、热及压痛。X线片示关节间隙增宽,其诊断首先考虑( )

A.膝关节结核

B.风湿性关节炎

C.类风湿性膝关节炎

D.化脓性关节炎

E.痛风性关节炎

答案:D

9岁,女孩,5天前突然右髋疼痛,并有高热。体温39.5℃,脉搏110次/分,白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98%,血沉30mm/第一小时末。右髋关节肿胀,不敢活动,主要考虑

A.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B.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髋周软组织炎

E.髋关节结核

答案:A

试题点评:据突起的高热,关节疼痛、肿胀,白细胞及白细胞分类明显增高,考虑为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四、慢性骨髓炎的诊断

当急性骨髓炎炎症消退后,若留有死骨、窦道或死腔即为慢性骨髓炎。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的原因

(1)急性感染期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骨髓炎;

(2)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2.临床表现

在病变不活动阶段可以无症状,骨失去原有的形态,肢体增粗及变形。皮肤菲薄、色泽暗;有多处瘢痕,稍有破损即引起经久不愈的溃疡。邻近关节处畸形,窦道口皮肤反复受到脓液的刺激会发生癌变。X线检查早期有虫蛀状破坏与骨质稀疏,并逐渐出现硬化区。在X线片上死骨表现为完全孤立的骨片,X片可以显示脓腔与小型死骨。

3.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不难。特别是有经窦道排出死骨,诊断更易。摄X线片可以证实有无死骨,了解死骨的形状、数量、大小和部位以及附近包壳生长情况。

4.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

手术指征: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窦道流脓者均应手术治疗。手术后必须解决下列三个问题:清除病灶;消灭死腔;闭合伤口。

第二节 骨与关节结核

一、脊髓结核

骨与关节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变,约90%继发于肺结核,少数继发于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骨与关节结核包括骨结核、滑膜结核和全关节结核。

1.临床表现

骨与关节结核发病缓慢。初有低热、盗汗、倦怠、食欲减退、贫血和体重减轻,多为单发。早期常有轻度肿胀、疼痛与压痛。稍晚关节呈梭形肿胀,功能障碍和肌萎缩。脓肿常局限于病灶附近,一般没有红、热,故称冷脓肿或寒性脓肿。病灶发生混合感染后,局部炎性反应明显,全身中毒反应加剧。实验室检查有轻度贫血、血沉在活动期一般都加快。脓液中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率为70%左右。

X线摄片诊断非常重要,软组织内有脓肿阴影,骨干结核常显示骨干周围有密度增高的层状骨膜增生。全关节结核则显示软骨下有骨质破坏,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变窄或小的死骨阴影。有些病例X线片表现有关节脱位、半脱位或病理性骨折。

2.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和X线检查,除单纯滑膜结核外,一般都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本病须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骨髓炎及骨肿瘤相鉴别。

3.治疗原则

骨与关节结核是全身性感染的局部表现。治疗时应整体与局部兼顾。

(1)全身治疗:包括休息、营养及支持疗法,对贫血患者可间断输血,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

(2)局部治疗:包括局部制动、脓肿穿刺、局部注射抗结核药物和手术治疗。若全身情况好转,可进行病灶清除术。适应证有:①任何部位的骨关节结核、有明显死骨或较大脓肿不易自行吸收者;②窦道流脓经久不愈者;③单纯骨结核或滑膜结核经药物治疗未能控制,即将发展成全关节结核者;④病灶清除术应做好术前准备:抗结核药物至少要在术前应用2周;积极增强体力;对凝血功能较差的病人,应在术前给予维生素K和安络血等药物;因混合感染而体温升高的病人不宜作大范围的病灶清除手术。

判断结核病变是否治愈的标准为:①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好,血沉正常;②局部无明显症状,无脓肿或窦道;③X线片显示脓肿消失或钙化,无死骨或已被吸收替代。骨质疏松好转,病灶边缘轮廓清晰或关节已融合。符合上述三项表示病变已静止;④起床活动一年或参加工作半年后仍能保持以上三项指标者表示已基本治愈。 

(1)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及治疗原则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其中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在整个脊柱中,腰椎结核发病率最高,胸椎其次,胸腰段占第三位,颈椎和骶骨椎发病最少。

1.临床表现

(1)发病缓慢,常有低热、脉快、食欲不振、消瘦盗汗、乏力等全身反应。

(2)疼痛:一般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可以局限于背部或沿脊神经放射,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夜间痛不明显。有些胸腰段病变的患者可主诉腰骶段疼痛,若不仔细检查容易漏诊。

(3)病变部位有压痛及叩痛。

(4)活动受限和畸形:可有拾物试验阳性;腰肌痉挛、僵直、生理前凸消失。畸形以脊柱后凸最常见,系体重压迫病椎造成病理性楔状压缩骨折所致。

(5)寒性脓肿:是少数患者就医的最早体征,有时可将寒性脓肿误诊为肿瘤。

2.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可出现椎体上缘或下缘的骨质破坏,椎间盘受到破坏后可出现椎间隙变窄,并且X线片可显示椎旁脓肿。如颈椎结核形成咽后壁脓肿时,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气管受压前移;胸椎结核合并脓肿时,见椎旁脓肿阴影;腰椎结核合并脓肿时,可见到腰大肌脓肿阴影。CT对腰大肌脓肿有独特的诊断价值。MRI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3.治疗

(1)非手术疗法:既是无手术指征的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需手术治疗病人必不可少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的方法。非手术疗法包括全身支持疗法,应有抗结核药物和局部制动。病人需要长期卧硬板床休息,或用石膏背心或支具固定3个月以上,可在医师指导下定时起床活动。

(2)手术疗法: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尽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脓肿死骨及坏死的椎间盘,清除对脊髓的压迫因素。但术前必需使用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术后还需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及全身支持疗法。手术类型有3种:①切开排脓;②病灶清除术;③矫形手术。

二、髋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

髋关节结核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发病率的第三位。儿童多见,单侧性的居多。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有低热、乏力、倦怠、纳差、消瘦及贫血等全身症状。早期症状为疼痛。在小儿则表现为夜啼。儿童患者常诉膝部疼痛,易误诊。随着疼痛加剧,出现跛行。后期可在腹股沟内侧与臀部出现寒性脓肿,其破溃后成为慢性窦道。股骨头坏死时通常会形成病理性后脱位。愈合后最常形成的畸形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或髋关节强直及下肢不等长。

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

(1)“4”字试验:本试验包含髋关节的屈曲、外展和外旋三种运动,该病患者试验为阳性。为去除年老、肥胖等影响因素,应进行两侧对比。

(2)髋关节过伸试验:(单髋后伸试验)患者俯卧位,两下肢并拢伸直,检查者一手压住患侧骶髂关节处,另一手肘部托住患侧大腿下部,用力向上抬起患肢,使之过度后伸,如能诱发出骶髂关节疼痛者为阳性——常见于骶髂关节疾患。可用来检查儿童早期髋关节结核。也应两侧对比,通常正常侧可有10°后伸。

(3)托马斯征(患者仰卧,当患者双下肢放平到检查台上时,出现腰椎前突者为阳性。又令患者双手紧抱住一侧屈膝的下肢,此时腰椎可贴到检查台,对侧下肢不能放平者,表示此侧有病变。阳性者,表示髋关节有屈曲挛缩,腰大肌脓肿,腰大肌挛缩变)。用以检查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该病患者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对诊断髋关节结核十分重要,必须两侧对比。早期可见局限性骨质疏松及肿胀的关节囊。进行性关节间隙狭窄及边缘性骨破坏病灶为早期X线征象。

以后逐渐出现空洞和死骨,严重者股骨头可几乎消失。后期病理性后脱位。当骨轮廓边缘转为清晰时提示经治疗后病变趋于静止。

CT和MRI检查可获得早期诊断。

3.治疗原则: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同样重要。

(1)非手术治疗

①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维持2年。

②有屈曲畸形者可作皮牵引,畸形矫正后以“人”字石膏固定3个月。

③单纯性滑膜结核可行抗结核药物的关节腔内注射。

(2)手术治疗

①髋关节滑膜切除术:可减少炎性反应,保全股骨头。

②病灶清除术:可清除骨性病灶、寒性脓肿及慢性窦道。

③髋关节融合术:可控制混合感染或病变静止后的微动疼痛。

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在抗结核药物严格控制下进行。

⑤转子下矫形截骨术:适合于明显髋关节屈曲、内收或外展畸形的患者。

(2003年考题)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的是( )

A.髋关节结核

B.膝关节结核

C.脊柱结核

D.肘关节结核

E.肩关节结核

答案:C

(2000-3-71).骨与关节结核的手术适应症为( )

A.年龄过大或过小

B.有其他脏器活动性结核病变

C.抗结核治疗在2周之内

D.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抗结核药物效果不佳

E.窦道流脓经久不愈

答案:E

骨关节结核病人需要手术病灶清除时,应

A.立即手术

B.术前至少抗痨治疗3周以上

C.术前5天开始抗痨治疗

D.先做手术,然后立即开始抗痨治疗

E.死骨形成后再手术

答案:B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