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生理学

理论要点之生理学:大肠内消化

一、粪便的形成 正常粪便中含水占3/4,固体物占1/4,后者包括死的和活的细菌、未消化和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及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粘液、胆色素、脂肪、无机盐和少量蛋白质等。

纤维素等不能被机体吸收,由于其具有吸水能力,可使粪便体积变大、变软,并能刺激辐运动,使粪便停留时间短,减少有害代谢产物与肠壁接触的时间。另外还可以吸收胆汁酸,减少肠肝循环的胆盐,肝脏需要利用更多的胆固醇来合成胆盐,因此,不但可以预防便秘,还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二、排便反射 排便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由于胃—结肠反射多发生于餐后,故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尤其是幼儿。成人的排便时间主要受习惯和环境因素影响。

第六节 吸收

小肠的吸收功能

在口腔内,没有营养物质被吸收。胃粘膜没有绒毛,而且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仅吸收少量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如乙醇及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1.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已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

2.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250m2。

3.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促进绒毛内的血液和淋巴流动。

1.食物在小肠内停留 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