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生理学

理论要点之生理学: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及其特点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一般在-100~-10mV之间。其特征是①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②细胞内电位低于胞外,即内负外正;③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不同极性的电荷积聚的结果,通常把这种静息时位于膜两侧电荷(外正内负)分布的状态称为极化。当膜电位绝对值增大时,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细胞在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zl2007-1-037; zy2006-2-008)

【zl2007-1-037】.当细胞膜内的静息电位负值加大时,称为膜的

A.极化

B.超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E.去极化

答案:B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zy2002-1-001;zy2001-1-021;zy2000-1-12;zl2001-1-021;zl2006-1-037)

①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对Na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Na向膜内易化扩散(Na内移)

②锋电位 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完全失活状态

相对不应期 一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一部分Na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

③动作电位下降支 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

④负后电位 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的外流

⑤正后电位 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zy2007-1-006.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下降相是由于

A.Na内流

B.K内流

C.Na外流

D.K外流

E.Ca2+内流

答案:B

解析:动作电位下降相:K外流

【zy2002-1-001】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Na

B.K

C.Cl-

D.Ca2+

E.Mg2+

答案:A

医学中不多的绝对之一,绝对不应——怎么都不理你,兴奋性0。哄女孩子千万别赶上绝对不应期。

【zy2001-1-021.】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

B.刺激时间

C.阈电位水平

D.细胞内、外的Na浓度

E.神经纤维的直径

答案:D

【zl2006-1-037.】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外正内负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答案:C

二、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关系

1.兴奋 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称为兴奋。只有可兴奋细胞(并不是所有细胞)接受刺激后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2.兴奋性 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zl1999-1-003)

【zl1999-1-003】.兴奋性是机体或组织对刺激

A.发生应激的特性

B.发生反应的特性

C.产生适应的特性

D.引起反射的特性

E.引起内环境稳态的特性

答案:B

3.可兴奋细胞 指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4.可兴奋细胞的特征/共同点 产生动作电位。

5.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和锋电位的产生。

6.兴奋性变化的规律 细胞在产生每个动作电位后,依次出现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可兴奋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特点及其机制(zl2001-1-011)

分 期 与动作电位的相应关系 兴奋性 持续时间(ms) 机 制
绝对不应期 锋电位 降至零 0.3~0.5 钠通道开放后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
相对不应期 负后电位前期 逐渐恢复 3 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 负后电位后期 超过正常 12 钠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
低常期 正后电位 低于正常 70 钠泵活动增强,使膜电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