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内科学

理论要点之内科学:传染病概论

大纲要求

1.感染与免疫

(1)感染与传染病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3.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四种基本特征

4.传染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5.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与传染病的概念

(一)感染 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传染病 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都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才称为传染病。

1.共生状态: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有些微生物或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的共生状态。

2.机会性感染:共生状态的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免疫功能损伤,或机械损伤使寄生虫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达其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被打破,引起宿主损伤,称之为机会性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在病原体和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不同感染谱。

(一)病原体被清除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被机体清除。

清除的途径包括:①被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免疫屏障所清除;②被事先存在于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的抗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中和;③被特异性主动免疫(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 又叫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表现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转归: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感染者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三)显性感染 又叫临床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发生持续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少部分。少数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转归:①病原体被清除,获得持久免疫,不易再受感染;②感染后免疫力并不巩固,容易再受感染发病;③小部分显性感染者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恢复期携带者。

(四)病原携带状态 共同特征,即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的传染源。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按其发生于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之后分为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为潜伏期携带者。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是否在3个月以下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

(五)潜伏性感染 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

小结:

1.隐性感染最常见。

2.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3.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

4.这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非常重要!):

(一)传染源 是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可以是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包括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苍蝇,手、用具、玩具,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血制品,土壤等。

(三)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四种基本特征

(一)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二)有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每一种传染病中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患者的依据之一。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1.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

(1)外来性:指国内或地区内原来不存在,从国外或外地传入的传染病,如霍乱。

(2)地方性:指在某些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某些地区中持续发生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2.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重要!)

(1)某传染病在某地发病率处于近年发病率一般水平成为散发性流行。

(2)当其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称为流行,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3)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称为暴发性流行。

(四)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显形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检测而获知。感染后免疫属于自然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三个方面: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资料

3.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病原学直接检出和病原体分离培养对确诊病原体有特异性;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较为直观。

(一)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既往传染病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结合临床资料的归纳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

(二)临床特点

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在各论中讲述。

(三)实验室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血液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病原体检查。

3.免疫学检查。

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非常重要!)

甲类:鼠疫,霍乱;列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5种乙类和10种丙类。

2.法定报告时限

甲类:城镇在 6小时之内上报,而农村最迟要在 12小时之内上报。

乙类: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丙类:24小时之内上报。

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对消化道、虫媒传染病和许多寄生虫来说,切断传播途径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三、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包括提高特异免疫和非特异免疫。

总结:

本单元最重要的内容: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3.传染病的四种基本特征(尤其是:散发行流行/流行/大流行/爆发性流行)。

4.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制度。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