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内科学

理论要点之内科学:尿液检查

肾脏内科疾病,是系统内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往往不引起人们重视,认为是个小专业,但近年来,肾脏病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与心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等专业互相渗透,交叉,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因此,历年考试中,肾脏内科试题比重并不低。

肾内科考试内容

1.尿液检查

2.肾小球疾病

3.泌尿系统感染

4.肾功能不全

重点:肾小球疾病、肾功能不全

与肾脏内科疾病有关的主要的尿液检查: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实际上,尿常规中的其他项目也很重要,如PH值,尿比重。

复习要点:

血尿:真性血尿、假性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血尿的常见原因

一、血尿

(一)血尿的定义:

血尿是指尿液中排出大量的红细胞,即新鲜晨尿离心后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

1.镜下血尿:尿液中红细胞数目达上述标准,但其颜色仍正常。

2.肉眼血尿: 当1L尿液中血液含量超过1ml尿液的颜色即呈现洗肉水样、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凝块,也可出现浓茶色、咖啡色或酱油色(在尿pH偏酸时),即肉眼血尿。

3.假性血尿:某些食物(如红辣椒、甜菜、蕃泻叶等)、药物(如利福平、维生素B12、苯妥英钠等)及染料(如酚红)等均可使尿液颜色变红。血红蛋白尿可呈酱油色或暗红色,见于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卟啉病及铅中毒时亦可出现红色尿液。另外,月经期,尿道的损伤等外界血液污染尿液,也可以认为是假性血尿。

4.真性血尿:由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各种疾病造成的血液进入尿液当中,并在尿中能都检测到。

5.肾小球源性血尿:血液来自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1)特点:变形红细胞

(2)原因: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变形

肾小管各段的渗透压变化

(3)诊断:尿相差显微镜,变形红细胞>50%

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曲线呈两侧不对称,峰值明显前移,即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静脉红细胞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

6.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血液来自肾小球以外的泌尿系统各部分。多见于泌尿外科疾

(1)特点:正常形态红细胞

(2)原因:红细胞直接进入终尿,未经过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变形和肾小管各段的渗透压变化

(3)诊断:尿相差显微镜,变形红细胞<50%

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曲线两侧对称,峰值无明显前移,其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略>静脉红细胞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

(二)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

引起血尿的疾病非常多,临床上98%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而其中肾小球疾病占80%以上。引起血尿的原因大致可分为:

1.泌尿系统本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炎症、血管病变(如肾血管梗死或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先天畸形(如肾下垂、游走肾)或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先天性多囊肾、海绵肾、薄基底膜肾病等)、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及泌尿系结石、肿瘤或外伤等。

2.尿路邻近器官疾病波及尿路: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等。

3.全身性疾病:如凝血机制障碍或出血性疾患,以及风湿性病变累及肾脏,如狼疮性肾炎等。

4.功能性血尿:如运动性血尿等。

例题:

2003-1-101.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

A.观察血尿颜色

B.做尿胆原测验

C.做尿潜血试验

D.做尿三杯试验

E.做尿沉渣镜检

(正确答案:是E,因为在镜下能看见红细胞形态则是血尿。)

二、蛋白尿

(一)定义:尿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值

定性检查,尿蛋白(+)以上

定量检查,尿蛋白>150mg/d,,大于3.5g/d为大量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尿液中若混入血、脓或阴道分泌物,则可造成尿蛋白阳性

选择性蛋白尿:病变仅损害肾小球滤膜的电荷屏障,使负电荷量减少,则仅有白蛋白的滤过增加,尿中的蛋白质分子为中小分子蛋白。

非选择性蛋白尿:一些肾小球疾病可使滤过膜屏障损伤,如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即机械屏障受损,则血液中的大、中、小分子量蛋白质不加选择地滤出。

(二)分类

1.肾小球性蛋白尿

系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或通透性增高,致原尿中滤出的蛋白量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蛋白尿。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均可使滤过膜屏障损伤,如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即机械屏障受损,则血液中的大、小分子量蛋白质不加选择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液中常可出现大分子蛋白质如IgG、C3甚至于巨球蛋白等。若病变仅损害肾小球滤膜的电荷屏障,使负电荷量减少,则仅有白蛋白的滤过增加,出现所谓选择性蛋白尿,尿液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分子蛋白质。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使原尿中的蛋白质不能充分被重吸收而致的蛋白尿,多为免疫球蛋白轻链、β2-微球蛋白、淀粉酶等小分子量蛋白质,一般蛋白排泄量<2g/24h。

3.溢出性蛋白尿

由于血浆中某种异常小分子量蛋白质产生过多,经肾小球滤过剧增,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的蛋白尿。如免疫球蛋白轻链、血红蛋白等。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本-周氏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尿。

4.分泌性蛋白尿

肾小管炎症或药物刺激后分泌IgA或大分子Tamm-Horsfall蛋白等所致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为肾组织受到破坏后结构分解,胞质中的酶和蛋白质释出所致的蛋白尿,多为小分子蛋白质。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较复杂,有时两种因素并存,则称混合性蛋白尿。在蛋白尿确立之前,需先分清是生理性抑或病理性。前者包括功能性(即运动、发热或寒冷等引起的肾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出现的短暂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由于站立或脊柱前凸而影响肾脏血液动力学,肾静脉循环障碍产生的蛋白尿,多见于体型瘦长的青年男性)。对持续性体位性蛋白尿应长期观察,以排除病理性蛋白尿的可能。生理性蛋白尿一般程度较轻,量多≤1g/24h,为发作性,祛除诱因后蛋白尿可迅速消失。

例题

2002-2-13.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以

A.溶菌酶为主

B.白蛋白为主

C.本-周蛋白为主

D.IgA为主

E.β2-微球蛋白为主

正确答案:B

2000-2-46.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总量为

A.0n1g-150mg

B.151mg-200mg

C.201mg-250mg

D.251mg-30mg

E.301mg-350mg

正确答案:A

 

三、管型尿

(一)概念

管型是由蛋白质(主要是Tamm-Horsfall糖蛋白)、细胞或细胞碎片在肾小管内凝聚而成。正常尿偶见透明管型。若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超过5000个,或镜检时发现大量透明或其他类型管型,称为管型尿。管型的形成与尿中蛋白质量、细胞数量、尿流量、尿浓缩和酸化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管型尿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而导致,也可因炎症、药物刺激使粘蛋白分泌增多而形成,因此不一定代表肾脏有病变。但若在细胞管型或较多的颗粒管型与蛋白尿同时出现,则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意义较大。

(二)分类:临床常见6种尿管型。

1.红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有价值。

2.白细胞管型对肾盂肾炎、肾结核或间质性肾炎有重要意义,是区分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之一。

3.颗粒管型常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中的微小病变病。

5.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或肾小球肾炎的活动期等。

6.蜡状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淀粉样变性。

例题

2000-2-47.关于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

B.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C.脂肪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

D.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

E.粗大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正确答案:D

2002-2-89.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时,提示病变在

A.肾小管和肾盏

B.肾小管和肾盂

C.肾小管和肾小球

D.肾小管和输尿管

E.肾小管和膀胱

正确答案:C,只有肾实质出现病变时才会出现管型尿。

  2004-45.不出现管型尿的疾病是

A.肾病综合征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D.急性肾盂肾炎

E.急性膀胱炎

正确答案:E,只有膀胱炎时才不会出现管型尿。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