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精神病学与医学心理学

理论要点之医学心理学:医患关系

第一节 医患关系的概念

一、什么是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的形式。

二、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1)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2)融洽的医患关系会造就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情绪反应

三、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

(1)言语形式的交往

(2)非语言形式的交往

四、医患关系的两个水平

(1)技术水平

(2)非技术水平

(3)病人的依从性:指病人的执行医嘱率。

治疗效果=医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病人的依从性。

第二节 医患交往中的问题

一、医患冲突

医患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医患间交往的信息量过少

2.病人不遵从医嘱,甚至表现为攻击行为

二、医患交往障碍的原因

1.医务人员方面:医务人员是医患冲突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包括:

①职业道德

②个人素质

③医疗水平

2.患者方面

①疾病因素

②个人素质

3.环境因素

①医学模式

②医院管理水平

③社会

4.医患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类型

(1)主动-被动型

①医务人员的作用 叫病人做某事。

②病人的作用 接受(不能反对或无作用)。

③临床应用 麻醉、严重外伤、昏迷、谵妄等。

④模式的原型 父母—婴儿。

(2)指导-合作型

①医务人员的作用 告诉病人作什么。

②病人的作用 合作者(服从)。

③临床应用 急性感染过程等。

④模式的原型 父母—儿童。

(3)共同参与型

①医务人员的作用 帮助病人自助。

②病人的作用 合作关系的参加者(利用专家的帮助)。

③临床应用 大多数慢性病患者。

④模式的原型 成人—成人。

二、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化

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模式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可以由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例如,对于一个因昏迷而入院治疗的病人,应按照“主动-被动”模式加以处理;随着病情的好转和意识的恢复,就可逐渐转入“指导-合作”模式;最后,病人进入复原或康复期,适宜的模式就变成“共同参与”。

第四节 医务人员的心理素养

一、医务人员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1)崇高的理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要有仁爱之心,有献身医学事业的理念;

(2)意志坚强;

(3)情绪稳定且控制力强;

(4)敏锐的观察力;

(5)良好的性格;

(6)善于沟通,做个沟通专家;

(7)具有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8)是个优秀的决策者。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

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沟通技巧、决策方法、心理学知识、应激管理;

②规范教育与自我调控的结合;

③现实形象与理想模式相结合;

④严于律已与宽以待人相结合。

(2)心理健康促进的原则

①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②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③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④挫折磨砺,积极进取。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