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 理论要点 > 妇产科学

理论要点之妇产科学: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一节 女性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1.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女性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出生后与母体分离,血液中女性激素量迅速下降直到消失。所以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乳房肿大或分泌少量乳汁,个别新生儿出生数日后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短期内可自然消失。

2.幼年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称幼年期。在10岁以前,儿童身体持续发育,但生殖器仍为幼稚型,约10岁起,卵巢中开始有少量卵泡发育,但仍不到成熟阶段。卵巢形态逐步变为扁卵圆形。女性特征开始呈现,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面积储;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渐向骨盆腔内下降;乳房开始发育。

3.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

(1)全身发育:

(2)生殖器官的发育:下丘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及作用的加强,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亦有明显变化,称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致使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

(3)第二性征

(4)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后月经周期也多无一定规律,须经逐步调整才能接近正常。

4.性成熟期

卵巢功能成熟并有性激素分泌及周期性排卵的时期称性成熟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逐渐成熟,持续约30年。在性成熟期,生殖器各部和乳房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改变。此期妇女生育活动最旺盛,故称生育期。

5.更年期(围绝经期)

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向衰退过渡的时期称女性更年期。此期最突出的表现为经量渐少,最后绝经。一般发生在45~52岁,但这个时期长短不一。又分别有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之称。在更年期内,多数妇女的卵巢分泌功能减退比较缓慢,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和代偿,故不致发生特殊症状,仅有10%~30%的妇女不能适应而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

6.老年期

此期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老化。卵巢缩小、变硬、表面光滑;阴唇的皮下脂肪减少,阴道粘膜变苍白光滑,阴道逐渐缩小;子宫及宫颈萎缩,这些都是生理上的正常现象。国际上一般以年龄60岁以后为老年期。由于衰老,性激素减少,易致代谢紊乱。

第二节 月经

一、月经生理

(1)月经的定义: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志之一。

(2)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8岁。体弱或营养不良者月经初潮可较迟,而体质强壮及营养好者,月经初潮可提早。

(3)月经周期: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日。提前或延后5日左右仍属正常范围,周期长短因人而异。

(4)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2~7日,少数为3~5日。月经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日的出血量最多。

(5)月经血的特征: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亦有些小凝激活剂,能激活混入月经血中的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裂解为流动的降解产物,以致月经血变成液体状态排出。

二、经期卫生

避免性生活及游泳,保持局部卫生,注意劳逸结合。

第三节 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生理功能

生殖功能、内分泌功能

二、卵泡发育、黄体形成的周期改变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未发育的卵泡称原始卵泡。在新生儿卵巢内约有10万个以上的原始卵泡,但在妇女一生中仅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退化,这个过程称卵泡闭锁。临近青春期,原始卵泡开始发育,成熟卵泡直径可达10~20mm。

2.排卵

排卵多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端的捡拾、输卵管壁的蠕动以及输卵管粘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进入输卵管,并向子宫侧运行。

3.黄体形成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凝成血块,称血体。卵泡壁的破口很快由纤维蛋白封闭,残留的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的类脂质称颗粒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体发育达最高峰,称成熟黄体。

4.黄体退化

若卵子未受精,在排卵9~10日黄体开始萎缩,血管减少,细胞呈脂肪变性,黄色消退,一般黄体寿命为12~16日,平均14日。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前一个周期的黄体需经过8~10周才能完成其退化的全过程,最后细胞被吸收,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白体。

例题:卵子由卵巢排出后未受精,黄体开始萎缩,是在排卵后的:

A.5~7天 B.9~10天 C.11~12天 D.12~16天 E.7~8天

答案:B

三、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同时亦合成与分泌少量雄激素。除卵巢外,肾上腺皮质亦能分泌少量雌激素和孕激素。目前认为,卵泡内膜细胞为排卵前雌激素的主要来源。排卵后,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与雌激素。

(一)雌、孕激素的代谢

1.雌激素: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及雌酮两种雌激素,血循环内尚由雌三醇。雌二醇是妇女体内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雌三醇是雌二醇及雌酮的降解产物。

2.孕激素:孕酮是卵巢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

例题:关于雌、孕激素生物合成和代谢正确的是:

A.卵巢不能合成雌酮 B.孕激素来自于雄西二醇 C.雌三醇活性最强

D.雌激素是由颗粒细胞单独产生 E.载体激素主要在肝脏代谢

答案:E

(二)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1.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的均值低于第一高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2.孕激素:于排卵后孕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例题: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中正确的是:

A.雌激素在周期中有一个分泌高峰 B.孕激素在周期中有两个分泌高峰 C.雌激素以排卵后7~8日出现高峰

D.月经来潮时孕激素水平开始下降 E.雌、孕激素出现高峰的时间并不吻合 答案:C

(三)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宫内膜增生;

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阴唇发育、丰满;

6.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7.雌激素对卵巢的卵泡发育是必需的,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8.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9.促进钠与水的潴留;

10.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使子宫肌松弛,活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低落;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受精卵大子宫腔内生长发育;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3.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减少;

4.促进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7.孕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孕激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亦即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作用基础体温升高;

9.孕激素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

雌激素和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雌激素的作用主要在于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而孕激素则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它们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可见二者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表现在子宫的收缩、输卵管的蠕动、宫颈粘液的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潴留与排泄等。

雄激素:

卵巢能分泌少量雄激素睾酮,它不仅是合成雌激素的前体,而且是维持女性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能促进阴毛和腋毛的生长。此外,少女在青春期生长迅速,也有雄激素的影响。

第四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一、增生期

行经时功能层子宫内膜剥脱,随月经血排出,仅留下基底层。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逐渐生长变厚,细胞增生。增生期又可分早、中、晚3期。

(1)增生期早期: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已开始。在月经周期的第5~7日。此期内膜较薄约1mm。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低柱状)。间质较致密,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其壁薄。

(2)增生期中期:在月经周期的第8~10日。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 腺上皮细胞表现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象。

(3)增生期晚期:在月经周期的第11~14日。此期内膜增厚至2~3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 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上皮仍继续生长,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形成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内水肿明显,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

二、分泌期

占月经周期的后一半。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

(1)分泌期早期:在月经周期的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

(2)分泌期中期:在月经周期的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 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碎,细胞内的糖原溢入腺体,称为顶浆分泌。此期间质更加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3)分泌期晚期: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临来前期。子宫内膜厚达10mm,并呈海绵状。 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的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的管腔也扩张。

三、月经期

在月经周期的第1~4日。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已无孕激素存在。内膜循环障碍加剧,组织变性、坏死加重,出血较多,可直接来自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破裂或间接来自破裂后所形成的血肿;也有部分来自血管壁的渗出及组织剥脱时的静脉出血。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例题: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元的小泡,相当于月经周期的:

A.增生期早期 B.分泌期早期 C.增生期中期 D.分泌期中期 E.增生期晚期

答案:B

例题:了解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

A.血清雌激素的测定 B.宫颈粘液的检查 C.尿雌二醇的测定 D.基础体温的测定 E.诊断性刮宫

答案:E

第五节 性周期的调控

卵巢功能受垂体调控,垂体的活动受下丘脑的调解,下丘脑又接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卵巢所产生的激素对下丘脑与垂体具有反馈作用。成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FSH-RH)与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二者可通过下丘脑与脑垂体之间的门静脉系统进入脑垂体前叶,脑垂体在其作用下,释放卵泡刺激素(FSH)与黄体生成激素(LH)。

二者直接控制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孕激素与雌激素。

下丘脑、垂体与卵巢激素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调节着正常的月经周期,其他内分泌腺及前列腺素与月经周期的调节也密切相关。

例题:不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组织是:

A.阴道粘膜上皮 B.卵巢生发上皮 C.子宫内膜 D.宫颈粘液 E.输卵管粘膜

答案:B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