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致的一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此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流带流行较重。我国尤以长江以南诸省较为常见。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显著的腓肠肌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全身感染症状。本病死亡率相当高(约5%),而以黄疸出血型最严重,可高达30%,患者多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因大量肺出血而造成窒息。
病因及发病机制
钩端螺旋体病由钩体引起。钩体常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体内,在这些动物体内一般不致病。猪和鼠为主要传染源。有多种传播途径,以人与污染水源(如雨水、稻田)接触为其主要传播方式。
本病发病全年可见,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水稻收割期间。
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流达全身。钩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病而致病。
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钩端螺旋体有多种类型,都具有特异的表面抗原和共同的内部抗原。各型对人的致病力不同,主要累及的器官也有差异。菌型与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菌型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类型,而同一临床类型可由不同的菌型所引起。
患者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潜伏期1-2周,随后因菌体繁殖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症状而发病。病程可分为三期:①败血症期(发病1-3天),有明显的早期急性感染症状,而无明显的组织损伤;②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发病4-10天),出现内脏器官的病变及轻重不等的出血、黄疸、脑膜炎和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感染多于此期死亡。③恢复期(发病2-3周),患者逐渐恢复健康,一般不留后遗症,有时因特异免疫反应可发生眼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属急性全身性中毒性损害,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以及广泛的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炎症反应一般轻微。主要器官改变如下:
1、肺 主要表现为肺出血。为近年来无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死亡原因。病理学上,由最初的点状出血,以后不断增多、扩大和融合,形成全肺弥漫性出血。
2、肝 肝的病变主要为肝细胞浊肿和脂肪变、小灶性坏死,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和胆小管胆汁淤积。由于肝细胞损害引起胆汁排泄功能和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故临床上可见重度黄疸和广泛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则可发生急性肝功能不全或肝肾综合征。
3、肾 病变主要为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肾小球一般无明显改变。肾损害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4、心脏 心肌细胞变性、灶性坏死。间质非特异性炎。心外膜和心内膜可见出血点。临床上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和心肌炎的征象。
5、横纹肌 以腓肠肌病变最为明显,临床上腓肠肌压痛与此有关。主要表现为肌纤维节段性变性、肿胀、横纹模糊或消失,并可出现肌浆空泡或肌浆、肌原纤维溶解消失,仅存肌纤维轮廓。间质有水肿、出血和少量炎细胞浸润。
6、神经系统 部分病例有脑膜及脑实质充血、水肿、出血、炎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变性。临床上出现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例,特别是儿童在恢复期出现脑动脉炎,主要病变是脑底多发性动脉炎及其所引起的脑实质损害。临床上可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