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检验教材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全书分5篇共24章。第一篇是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菌种保存和管理、消毒与灭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质量保证;第二篇是细菌检验基本技术,介绍细菌的形态学检验、分离培养、生化反应鉴定和其他细菌鉴定技术以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第三~五篇分别阐述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检验。

根据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委会制定的课程标准,并参考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考试大纲,本教材每章节的内容之前列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围绕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知识拓展”,对正文内容给予必要的引伸和扩展。每章内容后有思考题,便于学生课后巩固和复习。本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容的编排顺序,将实验室管理篇放在课程之首,旨在使本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贯穿生物安全防护和质量保证意识。二是教学内容贴近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实际,在实验室管理篇中,增加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并与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内容衔接;在消毒与灭菌技术中,压缩不适用的部分,增加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消毒灭菌技术。三是在细菌检验基本技术篇中,以细菌检验技术为中心,将检验技术所涉及的理论和技能融为一体,体现出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四是封底彩图内容丰富、制作精良。

 

临床生化检验技术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类型

二、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的发展

一、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验

一、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

二、感染性疾病的现状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

第一篇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第一章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概论

第一节 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条件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

二、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施及其基本要求

三、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度分级和生物风险评估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三、生物安全基本设备

四、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

五、生物废弃材料管理

六、职业暴露的处理

第三节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存和管理

一、菌种类型

二、菌株保存方法

三、菌种的管理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技术

一、有关消毒与灭菌的术语

二、物理消毒与灭菌技术

三、化学消毒与灭菌法

四、与微生物学检验相关的消毒

第五节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一、检验前质量保证

二、检验中质量保证

三、检验后质量保证

第二篇 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第二章 细菌形态学检验

第一节 细菌形态与大小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形态

第二节 细菌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三、L型细菌

第三节 细菌形态学检验技术

一、显微镜

二、不染色标本检查

三、染色标本检查

第三章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三、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

一、培养基

二、微生物学检验相关的无菌技术

三、细菌的接种与分离培养

四、细菌的培养方法

五、细菌的生长现象

第四章 细菌的生化反应鉴定

第一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二、细菌的分解代谢

三、细菌的合成代谢

第二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鉴定

一、糖类代谢试验

二、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试验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四、各种酶类试验

五、抑菌试验

六、其他生化反应试验

第五章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一、抗原检测

二、抗体检测

第二节 动物实验技术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和选择

二、实验动物的接种技术

三、实验动物的采血技术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聚合酶链反应

二、核酸杂交技术

三、生物芯片技术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第一节 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及选用原则

一、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

第二节 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纸片琼脂扩散法

二、稀释法

三、E-test(Epsilometer test)法

四、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五、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

一、抗分枝杆菌药物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查

一、特殊耐药菌检测

二、耐药基因检测

第三篇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检验

第七章 细菌性感染

第一节 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概念和分布

二、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及致病条件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因素

一、细菌的毒力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类型

第八章 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链球菌属

一、分类

二、临床意义

三、生物学特性

四、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节 肠球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

二、淋病奈瑟菌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第一节 肠杆菌科概述

一、肠杆菌科分类

二、临床意义

三、肠杆菌科常规鉴定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第二节 埃希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节 沙门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四节 志贺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六节 克雷伯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七节 肠杆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八节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一、枸橼酸杆菌属

二、沙雷菌属

三、耶尔森菌属

四、哈夫尼菌属

五、泛菌属

第十章 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节 产碱杆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一章 弧菌科

第一节 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

二、副溶血性弧菌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与邻单胞菌属

一、气单胞菌属

二、邻单胞菌属

第十二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第一节 弯曲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三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节 鲍特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节 军团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三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 

第十五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节 需氧芽胞杆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三节 产单核李斯特菌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阴道加特纳菌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厌氧菌  

第一节 概述 

一、厌氧菌的概念及种类

二、厌氧菌感染的条件 

三、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四、厌氧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厌氧芽胞梭菌  

一、破伤风芽胞梭菌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三、肉毒梭菌

四、艰难梭菌 

第三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二、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第十七章 放线菌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节 诺卡菌属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八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一节 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概述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二、临床标本的处理 

第二节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一、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二、尿标本的细菌检验 

三、痰标本的细菌检验 

四、粪便标本的细菌检验

五、脓液标本的细菌检验 

六、生殖道标本的细菌检验 

七、脑脊液标本的细菌检验 

八、眼、耳、鼻、喉等分泌物标本的细菌检验 

第十九章 医院感染监测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三、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常见感染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类型

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任务 

三、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五、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第二十章 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和微型化

第一节 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 

一、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二、血培养检测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注意事项及结果报告制度

第二节 微生物鉴定的自动化和微型化

一、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 

二、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器的基本结构和配套试剂

三、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微生物药敏试验的自动化和微型化

一、自动化药敏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和配套试剂         

三、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第四篇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验

第二十一章 病毒概述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二、病毒的增殖 

三、病毒的变异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六、亚病毒 

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 

一、病毒的致病机理 

二、病毒的传播方式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抗病毒免疫 

五、病毒感染与肿瘤 

第三节 病毒检验技术 

一、标本的采集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第二十二章 常见病毒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SARS冠状病毒  

三、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三、丙型肝炎病毒  

四、丁型肝炎病毒  

五、戊型肝炎病毒  

六、肝炎相关病毒  

第三节 反转录病毒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

第四节 疱疹病毒    

一、单纯疱疹病毒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三、其他疱疹病毒  

第五节 肠道病毒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三、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  

第六节 其他病毒和朊粒

一、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

二、狂犬病病毒

三、人乳头瘤病毒 

四、朊粒  

第五篇 其他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检验

第二十三章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第一节 螺旋体 

一、梅毒螺旋体  

二、钩端螺旋体 

三、其他螺旋体  

第二节 支原体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性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节 衣原体  

一、临床意义  

二、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四节 立克次体  

一、立克次体属  

二、东方体属  

三、其他立克次体   

第二十四章 真菌感染性疾病检验  

第一节 真菌概述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节 真菌检验技术 

一、真菌的形态检验技术

二、真菌的培养技术 

三、真菌的其他鉴定方法

第三节 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

一、表面感染性真菌  

二、皮肤癣真菌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四节 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

一、白念珠菌 

二、新生隐球菌 

三、卡氏肺孢菌 

四、组织胞浆菌

五、其他侵袭性感染的真菌  

参考文献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