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课程 > 同步练习

休克

一、名词解释:

1. 休克

2. 微循环

3. 休克肺

二、填空题:

1.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

2. 休克分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三期。

三、选择题:

1. 下述何种状况与休克的病因无关

A 严重精神创伤   B 产后大出血 C 严重烧伤 D 严重过敏反应

2.下列哪项不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A.烧伤 B.创伤 C.呕吐 D.腹泻 E.心律失常

3.快速失血量一般超过机体总血量的多少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A.10% B.20% C.25% D.30% E.40%

4.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微动脉收缩 B 后微动脉收缩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5.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组织液回流增多

6.自身输液的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C.组织夜回流多于生成 D.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7.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8. 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 C.肾 D.肺

9.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

A 烦躁不安  B 脉搏细速  C 血压均明显下降  D 面色苍白、少尿

10.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11.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滞的发生主要与下述哪项因素有关

A 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收缩 B 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内腔淤塞

C 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明显扩张 D 儿茶酚胺增高后转向分泌减少

12. 下列哪项不是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的临床表现

A 皮肤苍白 B 神志淡漠 C 少尿、无尿  D 血压下降

13. 休克时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碱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四、简答题:

1. 简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2. 简述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3. 患者黄××,男性,19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血肿。Bp:65/50mmHg,HR:125次/分,T:36.8℃。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请问该患者属何种休克?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 简述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显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本的结构,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等组成。

3.休克肺: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指严重休克患者晚期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尸检可见肺充血、肺水肿、肺不张、微血栓形成、肺出血、肺泡透明膜形成及肺重量增加等病理改变,临床出现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等。

二、填空:

1.血容量减少 血管床容积增大 心输出量急剧下降

2.微循环缺血期 微循环淤血期 微循环衰竭期

三、选择:

1-5.AEBDA 6-10.CBACA 11-13.BAB

四、简答:

1.微循环变化特点: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前阻力小于后阻力;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发生机理:缺氧发生酸中毒导致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缺氧使扩血管活性物质生成增多;内毒素引起血管扩张和低血压;血流流变学变化:血流变慢→血液淤滞。

2.维持动脉血压:①自身输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脏的储血库收缩,可以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②自身输液: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返流入血增多。③钠水潴留;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等。

保证心脑血液供应: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血管α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更甚,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则无明显改变。

3.属于失血性休克,创伤后大失血所致。

送院前属于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变化特点:① 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②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③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减少;④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迅速流入微静脉;⑤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发生机理: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α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又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锐减,此外还有多种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等缩血管因子的参与。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