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课程 > 授课教案

炎症

授课教师 王占欣 课程名称 病理学
授课内容 炎症 授课对象 普通中专护理专业
授课类型 理论教学 学时数 4
学习目标 1.掌握炎症的概念和基本病理变化。
2.掌握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掌握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了解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
教学重点 1.渗出的意义及过程
2.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
教学难点 1.渗出的机制
2.炎症介质的作用
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病例讨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辅以启发诱导、对比分析、动画模拟、相片展示、学生讲解、提问抢答等具体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 1. 王志敏主编 《病理学基础》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 复习

1、梗死的原因?

答: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受压闭塞,动脉痉挛

2、梗死的类型及条件?

答:贫血性梗死:①组织结构致密②侧支循环不丰富

出血性梗死: ①严重淤血②组织结构疏松③双重血供或吻合支丰富的器官

二、病例讨论

病史摘要 患者,男,23岁,医务工作者,×年7月1日入院。7月3日死亡。主诉:右足拇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烧二天。入院前数天右足拇趾跌伤感染化脓,在未麻*醉下用酒精烧灼的小刀自行切开引流。入院前二天即感畏寒发烧,局部疼痛加剧,入院当天被同宿舍职工发现高烧卧床,神志不清,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3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80/50mmHg。急性病容,神志模糊,心跳快,心律齐,双肺有较多湿啰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全身皮肤有多数瘀斑,散在各处,右小腿下部发红肿胀,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5×1012/L,白细胞25.0×109/L,分类计数:嗜中性粒细胞0.75,单核细胞0.02,淋巴细胞0.23。

入院后即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输血二次,局部切开引流。入院后12小时血压下降,处于休克状态,病情持续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病员于入院后第三日死亡。

尸检摘要 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躯干上半部有多数皮下瘀斑散在,双膝关节有大片瘀斑,右下肢踝关节内下有外科切开引流切口,从足底向上24cm,皮肤呈弥漫性红肿。拇趾外侧有一1.5cm之外伤创口,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 双肺上叶后份及胸壁有灶性纤维性粘连。双肺重量增加,广泛充血、变实,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出血区及多数灰黄*色粟粒大的脓肿,切面肺普遍充血,有多数出血性梗死灶伴小脓肿形成。双肺上叶有硬结性病灶,右上叶硬结内有一0.8cm大之空洞,镜下见空洞壁由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构成,近腔面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查见少许结核杆菌。 全身内脏器官明显充血,心、肝、肾、脑实质细胞变性,心外膜、消化道壁、肾上腺、脾脏有散在出血点。 在肺及大隐静脉血管内均找到革兰阳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

预设问题及答案:

一. 死者生前患有那些疾病(病变)?

答(一)脓毒血症

1.右拇趾急性化脓性炎(外伤创口长1.5cm)。

2.右小腿急性蜂窝织炎,右踝内下手术切口。

3.双肺多数出血性梗死,细菌性栓塞伴脓肿形成(败血性梗死)。

4.躯干、双膝多数性瘀斑。

5.心外膜、消化道壁、肾上腺、脾等脏器散在出血点。

6.全身脏器充血,心、肝、肾、脑实质细胞变性。

7.肺和大隐静脉内查见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二)双肺继发性肺结核病,右肺上叶空洞形成;双肺上叶后份陈旧性胸膜炎。

二.患者死亡的原因是?

答:呼吸循环衰竭

引申:何谓炎症?炎症都有哪些特点?

三、 炎症的概述

一、 炎症的概念

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二、炎症的原因

凡是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炎症,都是炎症的原因,称为致炎因子。

1、生物性因子(biological pathagens)

①细菌—毒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②病毒——细胞内繁殖、细胞代谢及功能失常。

可通过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通过其抗原性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

2、物理性因子

3、化学性因子

4、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

四、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1、炎症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包括实质和间质细胞;

2、实质细胞——水变性(肝细胞—急性肝炎);脂变(心肌细胞—心肌炎);干酪样坏死(TB);液化性坏死(脑脓肿);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

3、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4、炎症介质

(二)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成分(液体、蛋白质、血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间隙、体腔、体表、粘膜表面)的过程。

1、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管短暂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血流变慢、白细胞游出→血流停滞

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机制:

内皮细胞间连接扩大

内皮细胞的破损或坏死

内皮细胞浆的穿胞通道

2、渗出液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的作用

利:A 渗出液可稀释和带走毒素及代谢产物,减轻对局部损伤;为局部浸润的细胞带来营养物质(葡萄糖、O2 、氨基酸);

  B 渗出物内有抗体、补体成分,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C 渗出物中纤维蛋白(纤维素)网住细菌,阻止细菌扩散,并且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炎症后期成为修复支架。

  D 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到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害:A 液体过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如:胸膜炎时胸腔积液→呼吸功能;严重喉头水肿→窒息;

  B 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粘连。如:心包炎→绒毛心→盔甲心

总结:防御作用:稀释毒素,带走代谢产物;含补体、抗体;形成纤维素,阻止细菌扩散

损害作用:过多压迫;机化时组织粘连、硬化

3、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过程:白细胞靠边→白细胞粘着→白细胞游出→趋化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A 识别和粘着

调理素(opsonin):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血清蛋白质,主要为Ig-Fc段、C3b。

B 吞入:伪足→包围→吞入→吞噬体(phagosome)→吞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杀伤、降解

Fc受体附着于调理素化的颗粒可引起吞入,C3b受体不能引起吞入,但当C3b受体被FN、LM激活后才引起吞入。

C 杀伤和降解

4、炎细胞的种类

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三)增生

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数量增多。

对机体而言,变质是一种损伤过程,渗出、增生是抗损伤过程。

五、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二、全身反应

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

六、炎症的类型

一、临床分类

1、急性炎症

2、慢性炎症

3、亚急性炎症

二、病理分类

(一)变质性炎:

局部病变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为主。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急性重型肝炎,乙脑等

(二)渗出性炎:

1、浆液性炎症

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蛋白质(白蛋白),也可混有少量白细胞、纤维素。

部位: 疏松结缔组织 蚊虫叮咬——炎性水肿

粘膜 感冒早期——浆液性卡他

浆液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水)

皮肤 烫伤——水泡

后果:大部分病例——吸收,不留痕迹和后遗症。如蚊虫叮咬。

少数病例——浆膜腔大量积液,压迫器官,影响功能。

2、纤维素性炎症(fibrinous inflammation)

纤维素(fibrin):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多肽(纤维素)

概念: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是血管壁损伤严重,通透性显著增高引起。

病因:细菌毒素(白喉、痢疾、肺炎球菌)、内外毒素(尿素、汞中毒)

部位:

(1)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

假膜性炎症,假膜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炎症,其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与白细胞,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这种类型的炎症称为~;这种膜状物称假膜。

(2)浆膜: 胸膜——纤维素性胸膜炎

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绒毛心(Cor Villosum)

发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由于心脏不断博动,致使纤维素在心外膜上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称为绒毛心。

(3)肺:大叶性肺炎, 以纤维素为主的渗出物充满了肺泡腔——肺质地变实(肝样变)

后果(结局):

(1)溶解吸收:渗出的中性白细胞、坏死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使纤维素溶解,血管、淋巴管吸收。如大叶性肺炎。

(2)粘膜表面的假膜脱落:大肠粘膜——溃疡、出血; 气管白喉——阻塞支气管、窒息。

(3)浆膜机化、粘连(纤维渗出过多,不能完全吸收):心外炎→机化→玻变→盔甲心;临床上心包剥离术

3、化脓性炎症

概念: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脓液——化脓过程中形成脓性渗出物,包括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浆液。浓稠或稀薄。

脓细胞——化脓性炎症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脓球”pus Ball)。

病因

葡萄球菌(疖、痈);链球菌(化脓性兰尾炎);脑膜炎双球菌(化脓性脑膜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分类:根据病变不同分为三种

(1)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发生于浆膜或粘膜组织的表浅的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主要向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如:化脓性支气管炎(咳脓痰); 化脓性尿道炎(脓尿,脓细胞)脓性卡他

积脓——表面化脓形成的脓液积累在体腔或自然管腔内。

如:胆囊积脓、输卵管积脓

(2)脓肿

概念:一种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坏死溶解,形成一个充满脓液的腔。

强调:病灶局限性;有脓腔形成;病灶中组织坏死严重,溶解液化

病原菌:金葡

临床:脓液粘稠(黄色、浆糊样——有纤维素之故)

小脓肿——吸收消失

大深部脓肿——切开排脓引流,疤痕形成

部位——

皮肤:(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多个疖融合,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形成多个互相沟通的脓肿)

内脏:肝、肺、脑、肠间脓肿

(3)峰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概念: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为特征。溶血性链球菌。 

4、出血性炎症(hemorrhagic inflammation)

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RBC,称为~。

如: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鼠疫。

七、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大多数炎症病变能够痊愈。

1、完全痊愈 在炎症过程中,清除病因,溶解吸收少量的坏死物和渗出物,通过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达到修复,最后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痊愈 如炎症灶的坏死范围较广,则由肉芽组织修复,留下瘢痕,不能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内清除、或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而且还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病情时轻时重。

(三)蔓延扩散

在病人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扩散。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扩散 例如足部感染时,下肢因淋巴管炎可出现红线,腹股沟淋巴结炎表现为局部肿大,并引起疼痛。

3、血道扩散 炎症灶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毒性产物可侵入血循环或被吸收入血,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性败血症等。

(1)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全身并无中毒症状,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2)毒血症: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为毒血症。临床上出现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时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3)败血症:毒力强的细菌进入血中不仅未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4)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可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为脓毒败血症。

 

八、病例回顾与小结

一、炎症的概述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

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四、炎症的类型

五、炎症的结局

六、回顾病例彻底解决问题

七、练习

1、下列关于炎症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

B.慢性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C.淋巴细胞浸润并非总是慢性炎症的特征

D.嗜中性粒细胞游出后必然引起局部单核细胞增多

E.白细胞渗出只见于急性炎症早期

2、以变质为主的炎症,其实质细胞的主要变化是:

A.增生和再生 B.萎缩和变性 C.变性和坏死 D.增生和变性 E.坏死和萎缩

3、下列有关炎症的理解,哪项不正确?

A.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B.对机体损害的任何因素均可为致炎因子

C.炎症对机体有利,又有潜在危害性

D.凡是炎症都运用抗菌素抗炎

E.炎症既有局部反应,又有全身反应

教学后记 1.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应制作精细的模拟动画和图片,如:白细胞的渗出过程 2.病例讨论是本次课的关键,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病例讨论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