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 | 王占欣 | 课程名称 | 病理学 | |
授课内容 | 休克 | 授课对象 | 普通中专护理专业 | |
授课类型 | 理论教学 | 学时数 | 2 | |
学习目标 | 1.掌握休克的概念、临床表现 2.熟悉休克的常见病因及按病因分类。 3.掌握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 4.熟悉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 5.熟悉休克时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 |
|||
教学重点 |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各期的微循环特点及临床表现 | |||
教学难点 | 休克的发展过程 | |||
教学方法 |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病例讨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辅以启发诱导、对比分析、动画模拟、相片展示、学生讲解、提问抢答等具体方法。 | |||
教材及参考书 | 1. 王志敏主编 《病理学基础》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 ||||
一、 复习 1.发热的概念? 答: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超过正常体温0.5℃)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同时伴发一系列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2、发热时 A.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 B.交感神经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C.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D.迷走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 E.迷走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二、病例讨论 病史摘要: 患者黄××,男性,19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血肿。Bp:65/50mmHg,HR:125次/分,T:36.8℃。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预设问题及答案: 1、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 答:该患者应属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2、 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 答: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初期(缺血缺氧期) 3、 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4、 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 答:止血,补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及时尽早、心肺功能允许),纠正酸中毒,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早期可用舒张血管药物、后期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可适当应用缩血管药物),防治细胞损伤、防治器官衰竭、支持营养等。 引申:何谓休克?休克的后果? 三、 休克概述 概念: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减少,使组织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冰冷、出冷汗、脉搏频弱、尿量减少和神志淡漠等。 四、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一)原因 1、失血:外伤、消化道、等引起的大出血 2、烧伤:大面积烧伤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3、感染:严重感染常发生 4、创伤: 5、过敏 6、心脏病变: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 7、神经源性 (二)休克的分类 1、按休克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休克 失血、失液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2、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大、心输出量急剧下降。 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血管源性休克 3、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高排低阻型休克 (2)低排低阻型休克
五、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微循环变化 (一)微循环缺血期 微循环及组织灌流 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减少 ,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迅速流入微静脉。 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 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a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又刺激β受体,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锐减,此外还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 3、本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①自身输血: ②自身输液: ③血液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4、临床表现 该期病人的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降低,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二)微循环淤血期 1、微循环及组织灌流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前阻力小于后阻力;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酸中毒。②扩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腺苷、K+等)增多。③内毒素的作用。④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休克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进行性下降,心音低钝、神志淡漠、昏迷、少尿甚至无尿、脉搏细速、皮肤紫绀。 (三)微循环衰竭期 该期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灌流特点: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DIC形成、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晚期难治 六、休克时机体代谢、功能变化 (一)机体代谢变化 1、物质代谢变化 2、水电解质紊乱 3、酸碱平衡紊乱 (二)机体器官功能变化 1、心功能变化 2、脑功能变化 3、肝功能变化 4、肾功能变化 5、肺功能变化 七、病例回顾与小结 一、休克概述 二、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三、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微循环变化? 四、休克时机体代谢、功能变化 五、回顾病例彻底解决问题 八、练习 1、休克的概念是 A.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B. 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全身微循环血液灌注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重要器官机能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C.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应激反应 D.是以血压降低、尿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2、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组织液回流增多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3.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
||||
教学后记 | 1.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应制作精细的模拟动画和图片,如:休克三期微循环的变化。 2.病例讨论是本次课的关键,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病例讨论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