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 | 王占欣 | 课程名称 | 病理学 | |
授课内容 | 梗死 | 授课对象 | 普通中专护理专业 | |
授课类型 | 理论教学 | 学时数 | 1 | |
学习目标 | 1. 掌握梗死的概念、梗死的类型及区别 2. 理解梗死的原因 |
|||
教学重点 | 1. 梗死的类型及区别 2. 梗死的病变特点 |
|||
教学难点 | 1. 梗死的病变特点 | |||
教学方法 |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病例讨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辅以启发诱导、对比分析、动画模拟、相片展示、学生讲解、提问抢答等具体方法。 | |||
教材及参考书 | 1. 王志敏主编 《病理学基础》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 ||||
一、 复习 1.栓塞的概念? 答: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脑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其血栓栓子可来自: A 肠系膜静脉血栓 B 下肢股静脉血栓 C 右心房附壁血栓 D 左心房附壁血栓 E 脾静脉血栓 二、病例讨论 病史摘要:一青年,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预设问题及答案: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答: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 答: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 3、与前者有无联系? 答: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引申:何谓梗死?梗死的后果? 三、 梗死概述 梗死: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四、梗死的原因 1、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血栓 3、动脉受压闭塞 4、动脉痉挛 五、梗死的形态特点 (一)、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梗死器官的血管分布 1、多数器官血管呈锥形分支状分布:脾、肾、肺 2、心脏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 3、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肠梗死灶呈节段性 (二)、梗死灶质地 1、凝固性坏死:心、脾、肾 2、液化性坏死:脑 (三)、梗死灶的颜色 取决于梗死灶内的含血量 六、梗死的类型 (一)、贫血性梗死: 1、发生条件及好发部位: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心、脾、肾) 2、病理变化:灰白(白色梗死)、充血出血带 (二)、出血性梗死: 1、发生条件及好发部位:组织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伴严重淤血(肺、肠); 2、病理变化:暗红(红色梗死)、出血 七、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取决于发生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部位等因素 八、病例回顾与小结 一、梗死概述:梗死 二、梗死的原因 1、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血栓 3、动脉受压闭塞 4、动脉痉挛 三、梗死的形态特点:梗死灶形状、质地、颜色 四、梗死的类型 1、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 五、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六、回顾病例彻底解决问题 九、练习 1、下列梗死中,哪项属于液化性坏死? A.肺梗死 B.脑梗死 C.肠梗死 D.肾梗死 E.脾梗死 2、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 B.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 C.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形成 D.有效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 E.梗死多由动脉阻塞引起 |
||||
教学后记 | 1.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应制作精细的模拟动画和图片,如:梗死灶的形状及颜色。 2.病例讨论是本次课的关键,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病例讨论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