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课程 > 授课教案

发热

授课教师 王占欣 课程名称 病理学
授课内容 发热 授课对象 普通中专护理专业
授课类型 理论教学 学时数 2
学习目标 1.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熟悉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了解发热的机制。
3.掌握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各期的热代谢特点。
4.了解发热对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5.熟悉发热的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 1.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2.掌握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各期的热代谢特点
教学难点 1.发热的机制、发热对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病例讨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辅以启发诱导、对比分析、动画模拟、相片展示、学生讲解、提问抢答等具体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 1. 王志敏主编 《病理学基础》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 复习

1.水肿发生的机制

答: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2. 下述哪项关于水肿的叙述不正确

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B.细胞内液体过多称为积水

C.水肿不是独立的疾病

D.水肿是许多疾病时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E.体腔内过多液体积聚称为积水

二、病例讨论

病例摘要:

朱某,男,47岁,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左右,伴咽喉痛、鼻塞及咳嗽,无呕吐与腹泻。体检:体温38.2℃,咽部充血。心律齐,心率90次/分,无杂音闻及。两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

预设问题及答案:

该患者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答: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检,患者最大可能是发生了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尤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患者常在受凉、疲劳等诱因作用下,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使原已存在于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大量繁殖,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作为发热激活物,使机体产生内生性致热原,进而导致机体发热。

引申:何谓发热?发热的后果?

三、 发热概述

发热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超过正常体温0.5℃)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同时伴发一系列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者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引起的体温升高。

临床上把体温超过37°C作为发热的判断标准。

四、发热的原因、机制和分型

(一)原因和机制

1、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舔为外致热原,主要指各种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2)体内产物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和石胆酸、尿酸结晶等。

2、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及内生致热原

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故称为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致热性细胞因子又称内生致热原,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3、机制:见图

(二)发热的分期

1、体温上升期:调定点>体温 产热>散热 体温持续升高

       寒战、畏寒、鸡皮、皮肤苍白等。

2、高温持续期:调定点=体温 产热=散热 体温稳定在较高水平

        潮热、皮肤口唇干燥

3、体温下降期:调定点<体温 产热<散热 体温持续下降

        出汗

(三)发热的分类

1、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

(1)低热:腋窝温度在38°C以下。

(2)中等程度发热:腋窝温度在38.1°C-39°C。

(3)高热:腋窝温度在39.1°C-41°C。

(4)过高热:腋窝温度在41°C以上。

2、根据热型:

(1)稽留热:体温数天或数周维持在39~40℃甚至更高水平,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l℃,如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降至正常,间歇l天或数天再度升高,如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3)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幅度超过2℃,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如败血症、风湿热等。

(4)周期热:又称波状热,体温上升至39℃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布鲁菌病、回归热等。

(5)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如结核病、黑热病等。

五、发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约提高13%。

蛋白质代谢

糖与脂肪代谢

水盐代谢

维生素代谢

持续高热病人基础代谢率可增加30%-50%

(二)机体功能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兴奋性增高,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甚至烦躁不安、谵妄、谵语、幻觉等。

循环系统:体温上升1℃,心率可增加10-20次/分。

呼吸功能变化: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持续高热可使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变浅、变慢。

消化功能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使病人出现食欲减退、厌食、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表现。

泌尿功能变化:初期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体温下降期可逐渐恢复正常。

六、病例回顾与小结

一、发热概述

二、发热的原因、机制和分型

三、发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四、回顾病例彻底解决问题

七、练习

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教学后记 1.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应制作精细的模拟动画和图片,如:发热的机制
2.病例讨论是本次课的关键,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病例讨论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纠错留言 | 网站导航 | 站内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站长
Copyright©2006-2025 病理学园地*Pathology Information Web